芦苇(学名:Phragmites australis (Cav.) Trin. ex Steud.)为多年生禾本科(Poaceae)芦苇属(Phragmites)植物,又名苇、葭、芦竹、蒲苇、苇子草等[1][2]。芦苇为全球广泛分布的多型种,原产于阿富汗、阿根廷、刚果、埃塞俄比亚等地,后被多米尼加共和国、新西兰、波多黎各等地引种栽培,芦苇分布在中国各地,常见于江河湖泽、池塘沟渠沿岸和低湿地,[6][3][7][4][5]芦苇能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喜生于沼泽地、河漫滩和浅水湖等环境的称之为湿地芦苇;分布在干旱区绿洲农田外围、盐碱地,甚至一些沙漠区域等环境的称之为旱生芦苇。[8][1][5][9] 芦苇根状茎十分发达。秆直立,高1-3 (8)米,具20多节,节下被腊粉。叶鞘下部者短于而上部者,长于其节间;叶舌边缘密生一圈长约1毫米的短纤毛,两侧缘毛易脱落;叶片披针状线形。圆锥花序大型,分枝多数,着生稠密下垂的小穗;小穗含4花。颖果长约1.5毫米[4]。 芦苇群落四季皆能构成景色,中国各地都有芦苇湿地旅游景点,如河北白洋淀景区、河南三门峡鼎湖湾风景区等[10]。芦苇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其嫩茎可凉拌,也可炒食。根可制成饮料和药膳[9][11]。并且其茎秆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或作编席织帘及建棚材料,还可作真菌的培养料,根状茎可供药用。此外,芦苇嫩茎、叶被家畜喜食,可作为放牧地,或作干草剂和青贮饲料。据中国药用典籍《中华本草》记载,芦苇根、茎、叶、花、竹箨[tuò]、笋均可作药材使用[8][5][9][12][1]。《本草纲目》记载芦叶可以治疗霍乱,而芦茎、芦根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呕。[13] 芦苇群落可作为天然的护堤,促淤防蚀,也可净化水质、改善水环境和土壤状况,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10]。芦苇湿地的生态价值具有‘第二森林’之美誉,在净化水源、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其他植物不可替代的作用。[8]此外,中国河北保定白洋淀居民还用芦苇的各个部分制成芦苇画,并于2009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项目。经过不断的创新与发展,芦苇画已经成为白洋淀著名的旅游商品品牌[14]。 植物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