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钿,一种古代汉族妇女脸上的花饰,通常由金翠珠宝制成的花形首饰。它可呈现红、绿、黄三种颜色,而红色最为常见。[3]除了梅花状外,花钿还有各种造型,如小鸟、小鱼、小鸭等,造型十分美妙新颖。[4] 制作花钿时,常见做法是将剪成的花样贴在额前,然后利用金、银等材料制成花形,最后固定于发饰之上。剪花钿所需材料包括金箔、纸、鱼腮骨、鲥[shí]鳞、茶油花饼等多种,甚至蜻蜓翅膀和翠鸟羽毛也能用来制作花钿。[5][6] 据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引用的《杂五行书》记载,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曾在含章殿檐下睡觉时,梅花落在她的额头上,竟然形成了五朵花,这些花经过三天后才消失。宫女们对此感到十分奇异,纷纷效仿。因此,这种妆容被称为“梅花妆”或“寿阳妆”。花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相继沿用。唐朝时期,上官婉儿等人再度兴起,使花钿达到了巅峰。在五代十国时期,花钿继续盛行,直至宋元时期逐渐消失。[7][8] 《酉阳杂俎》记载:“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有一种说法是,上官婉儿曾因触怒了武则天,被武则天用刀划伤了脸部,之后她便用花钿遮盖脸上的伤痕。不想,宫人竟纷纷效仿,还逐渐形成了一种叫“花子”的流行妆面。[9] 名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