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

禾本科苦竹属多年生常绿植物
苦竹(拉丁学名: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P. C. Keng),禾本科Poaceae苦竹属Pleioblastus),别名伞柄竹。[1]苦竹为多年生常绿中型竹,当年开花结果,较耐寒、耐贫瘠,喜疏松肥沃土壤,适应性强,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分布广泛,[4]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长江流域各省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2][3]
苦竹直立生长,竿高3-5米,粗1.5-2厘米,竿壁厚约6毫米,幼竿淡绿色,具白粉,成熟后转为黄绿色,被灰白色粉斑,竿每节具有5-7枝,枝梢开展;末级枝条具3-4片叶,叶鞘无毛,呈现干草黄色,叶片椭圆形披针状,长4-20厘米,宽1.2-2.9厘米,叶柄长约2毫米;苦竹的花序为总状或圆锥状,具3-6小穗,每一小穗含8-13朵小花,长4-7厘米,呈绿色或绿黄色,被白粉;笋期6月,花期4-5月。[5]
苦竹因其植株挺拔及优美的姿态,常被用在园林绿化及观赏园艺中。[4]苦竹茎竿直立,竹质坚韧,可被加工用来制作伞柄、鱼竿、旗杆等。[5]此外,苦竹纤维含量高,是竹制家具及造纸的主要原料,不仅色泽鲜艳,还具不易被虫蛀的特点。[6][4]苦竹根、苦竹笋苦竹叶等都可作为中药材,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清心明目,在广东福建等地都有食苦笋的习惯。[7]

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