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学名:Lagenaria siceraria),葫芦科(Cucurbitaceae)葫芦属(Lagenaria)植物,[3]一年生攀援草本。由于栽培历史悠久,产生了很多变种和品种。[2]葫芦喜温喜湿,适应性强,[3]中国各地栽培。亦广泛栽培于世界热带到温带地区。[4] 葫芦植株表面均有粘质长柔毛。叶柄纤细,叶片呈卵状心形或肾状卵形,卷须纤细。雌雄同株,花白色或黄色,单生,[2][5]花萼呈筒漏斗状,裂片呈披针形,花冠裂片呈皱波状。果实起初为绿色,成熟后逐渐变为白色至黄白色,[2]成熟后果皮变木质。[5]由于栽培历史悠久,不同品种或变种果形很大,有呈亚铃状、呈扁球状、棒状及构状等。种子白色,呈倒卵形或三角形,顶端截形或2齿裂,稀圆,长约20毫米。[6]花期夏季,果期秋季。[2]
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就有葫芦的种子及其他残留遗迹。[7][8]从古至今,葫芦除了食用及药用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作用,如制作成生活用品、乐器、工艺品等。[7][8][9][10] 栽培历史
葫芦是中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植物之一。20世纪的考古挖掘发现,在距今7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发现有葫芦种籽。在湖北江陵、广西贵县罗伯湾、江苏连云港等地,也发现了西汉时期的葫芦种籽。[7]除此之外,在新石器遗址中出土了许多葫芦形的陶器。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曾发现形状相似于葫芦的铭文。[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