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蟾蜍-快懂百科
西藏蟾蜍B. tibetans zariski; Xizang toad体较粗壮,头宽大于头长;吻端略圆而高,吻棱上具长疣;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鼓膜显著,约为眼径长的1/2;舌长圆形,后端无缺刻。前肢粗壮,后肢短,胫跗关节前伸达肩部或肩后。皮肤极粗糙,背部满布大小圆疣;整个腹面满布疣粒。生活时背面橄榄褐色,灰黑色或黄褐色,脊线纹宽,呈蓝灰色;雌蟾体侧及四肢前后有土红色斑,雄体少数在头侧及四肢前后仅有少许土红色斑,腹面灰黄色或浅黄色。成体体长约70mm左右。栖于海拔2300—4300m高原草地、土边、土坑内、小溪旁。雌蟾中午阳光强时出来捕食昆虫。5-6月份采到卵,卵在卵带中呈单行或2-4行交互排列。蝌蚪体黑色尾鳍低,唇齿式I:1—1/Ⅲ。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等地,常生活于3000米左右的高原草地、林边、地旁石下以及土坑内及杂草地中。 基本概述
西藏蟾蜍,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2300至4300米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藏高原、四川康定、青海。 西藏蟾蜍体长50~65mm,吻端略圆,吻棱有疣,颊部稍向外侧倾斜,鼻孔位于吻眼间,鼻间距小于眼间距,上眼睑宽约为眼间距的2/3。鼓膜椭圆形。皮肤极粗糙,背部满布圆形瘰[luǒ]粒,大小不等。瘰粗多而特殊。上眼睑内侧有3~4枚较大的疣,前端的与吻棱上的相连,后端的与耳后腺相接;耳后腺短而宽,成豆状;整个腹面布满疣粒。前肢粗状,第一、二指几乎等长,但略短于第四指,指侧缘膜厚,掌突二,外侧者大。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足比胫长;第三趾略长于第五趾,趾侧缘膜显著,茎部相连成半蹼,第五趾的蹼达该趾的趾端;关节下瘤不清晰,内外蹠[zhí]突发达。一般背部在生活时为橄榄黄色,具不规则深色斑纹;体侧及后肢有棕红色斑点;枕后的蓝绿色脊线较宽,皮肤光滑无疣。雄体略小,有黑色婚垫;无声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