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

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
曲艺是中国民间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以说唱为表演形式,具有幽默、诙谐和机智的特色,是讲述民间故事传说、树立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大类有共同艺术特征的表演艺术门类。[3][4]
曲艺有着悠久的历史,由最初的民间口头文学融合歌唱艺术逐渐演变而形成。它在宋代被归类于“宋代百戏”,在近代又被归类于“什样杂耍”,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说唱艺术才有了统一稳定的名称,即“曲艺”。表演场地也从宋代的瓦舍、勾栏,到近代的天桥、庙会,最后走进剧场。中华各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曲艺品种超过 1000 个,至今仍活跃的约 500 个,它们流行于中国的各个省份不同民族之间,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间性、群众性特色。[5][3][6]
曲艺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是“艺术之属” “文化之舟”,也是“文学之父”和“戏曲之母”。为此,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于 2019 年制定了《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大力支持曲艺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于 2022 年将曲艺正式列入中国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的学科序列,曲艺学学科建设之路在新时代迎来了里程碑式的突破。[7][2]

历史沿革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