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和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如果教师在懂得预防、监督的同时,当学生不当行为将现或乍现,班级秩序略趋浮动时,能及时巧妙地处理,就会将事端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主要有学生自身、教师和外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的原因,可以采取人际沟通策略和强化策略加以处理。
分类
坎吉罗西(cangelosi,1993)将中、小学最常见的问题行为总结为两种:不合时宜的讲话(包括过多的讲话、不按顺序的讲话、不必要的讲话),和不合时宜的活动(包括搞笑、离开座位);奎伊(quay,h.c)等人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表现为退缩行为,如忧心忡忡、缺乏信心和兴趣、心神不安的等)、行为型(具有对抗性、攻击性和破坏性等特征,如怪叫、起哄、动手动脚等)、情绪 型(学生过度焦虑、紧张和情绪多边而导致的问题行为,如过分依赖他人、心事重重等)。
中国学者(如柳夕浪,1998)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外向型的攻击性行为(如打骂他人、推撞、追逐等)和内向型的退缩性行为(如沉默寡言、胆怯退缩、孤僻离群等)。还有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