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鳃锯鳞鱼

辐鳍鱼纲金眼鲷目金鳞鱼科动物
赤鳃锯鳞鱼(又名无斑锯鳞鱼,学名:Myripristis vittata),是金鳞鱼科物种,属下的一个种。赤鳃锯鳞鱼分布在印度太平洋,侧线鳞数为37,体长约为体高的2.58倍,头长约为头高的3.20倍。赤鳃锯鳞鱼的头部及身体为橙红色,各鳍也呈橙红色,没有色带与色斑。赤鳃锯鳞鱼的眼睛很大,口端位,尾鳍呈分叉细长状。赤鳃锯鳞鱼外形奇特,可作为观赏鱼,也可作为次要经济鱼类。在热带地区近岸生活的海水鱼类中,赤鳃锯鳞鱼是一种具有重要地位的鱼类。栖息在礁区、近海沿岸。

形态特征

体呈椭圆形或卵圆形,中等侧扁。头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嵴纹。眼大。口端位,斜裂;下颌骨前端外侧有1对颌联合齿,上颌无容纳颌联合齿的浅缺刻;颌骨、锄骨及腭骨均有绒毛状群齿。前鳃盖骨后下角无强棘;鳃盖骨及下眼眶骨均有强弱不一的硬棘。体被大型栉鳞;侧线完全,侧线鳞数35-38,侧线至背鳍硬棘中间点之鳞片数2.5;胸鳍腋部无小鳞片。背鳍连续,单一,硬棘部及软条部间具深凹,具硬棘X-I,软条14-15。臀鳍有硬棘 IV ,软条12-13;腹鳍硬棘 I ,软条 5-8 (通常为7) ;尾鳍深叉形。头部及身体为橙红色,各鳍亦为橙红色,无任何色带与色斑,偶鳍则具白色前缘。鳃盖膜上缺乏一条深色的横带,除了有时具ㄧ窄而较深的红色带。背鳍ⅩⅠ15;臀鳍Ⅳ12;胸鳍16;腹鳍Ⅰ7。侧线鳞37;鳃耙12+23。体长159.5mm:为体高2.6倍,为头长3.2倍。头长为吻长7.7倍,为眼径2.1倍,为眼间隔3.4倍。眶上缘高于头背缘。口前位;下颌略突出,下颌联合处大齿伸入上颌凹刻内。犁骨齿群三角形。头体有栉鳞,前背鳍中部与侧线间鳞2.5行;胸鳍腋部无鳞。侧线高仅后端侧中位。背鳍第10棘最短,基部微连;前背鳍较胸鳍略后,第4棘最长;后背鳍与臀鳍上下对称。臀鳍第2棘不粗大。胸鳍稍低尖刀状,不伸过肛门。腹鳍胸位较胸鳍短。尾鳍尖叉状。鲜鱼艳红侧下方银白色;鳍上缘及前缘浓红条状。

生活习性

夜行底栖性鱼类,具群聚性,日间常成群聚于礁洞内,夜间则会游至附近沙质海底觅食,以小型甲壳类幼生为食。栖息深度多在3-80米深之水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