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子

人力抬扛的古老交通工具
轿子,又称肩舆,人力抬扛的古老交通工具。[1]《汉书·严助传》:“舆轿而(逾)领(岭)。“轿,谓隘道舆车也。”元朝驿站,设有马站、牛站、车站、轿站,轿子正式列为交通载客的项目。[2]
轿子自魏晋发端,到唐宋时已在社会上普遍使用了。晋时陶潜乘坐过的篮舆已经舍弃了初去轮的“舆”的笨拙,唐初盛行的“檐子”更是对古老的轿子进行了大胆的改造。檐子也称“竹筷”“编舆”“肩舆”等,以竹编排而成,无屏障,用两根竹竿作抬杠。显庆二年(公元657年),皇帝曾下诏禁止乘坐子,但社会上依然流行。[3]
轿子因使用对象及功用的不同,又另有各自的名称。文官出巡所乘的大轿,威严华贵,并配有仪仗,称之“官轿”。婚礼迎亲时,专供新娘乘用的五彩大轿,称作“花轿”或“四明彩轿”、而两抬的迎娶小轿,则俗称“接人轿”。朝山进香或登山览胜所乘的两抬小轿,叫“竹轿”或“藤轿”。官绅内眷或大家闺秀所乘之轿装有璎珞、明。葬礼中,用白布全蒙的素轿,叫作“魂轿”。[4]

文献记载

汉书》载:会稽太守严助“舆轿而隃领(岭)”。唐颜师古注解为:“服虔曰:‘轿音桥,谓隘道舆车也’。臣瓒曰:‘今竹舆车也,江表作竹舆以行是也’。”汉时的所谓轿不过是能行山路的车。《明史·舆服志》干脆明说:“轿者,肩行之车。”所以旧时轿又称“肩舆”、“平肩舆”。“轿子”之名,据说最早始于宋。圣经《以赛亚书》中也有记载。古罗马时代,只有皇后和元老院议员的夫人才能乘坐。17世纪到有弹簧坐垫的马车出现之前,在整个欧洲都很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