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照食品

新的灭菌保鲜技术食品
辐照食品即利用放射性射线照射过的食品。其原理为利用高能电子束、X射线或γ射线等放射性射线照射食品,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因此,辐射线可以使食品中的水分、微生物等发生电离进而破坏物质内的DNA,进而破坏物质的生物膜及产生细胞损伤现象,进而有效地杀害食品表面的虫卵、细菌等有害物质,抑制食品发芽、腐烂等过程,从而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1]
1895年科学家在试验室发现了X射线,1896年发现了天然放射性。食品辐照的发展几乎与辐射的发现同步,早在1905年英国就授予了食品辐照方面的专利。[4]20世纪40年代,为解决军用食品供给,美国军事当局开始进行此项目研究,1953年美国科学家希尤博士进行的辐射贮存可行性研究获得成功。[2]20世纪80年代后工作重点就转移到食品辐照的批准与立法上。[5]2000年以后美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法规批准了多种食品的辐照,食品辐照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4]
中国于1950年开始研究辐照食品,70年代初先后在河南四川山东上海北京等地成立了辐照食品研究协作组,分别对土豆、洋葱、大蒜、粮食、薯干酒、花生仁、鱼、蛋、苹果、荔枝、草莓等进行辐照试验研究,1984年11月国家卫生部第一次批准了马铃薯、大蒜、洋葱、蘑菇、大米、花生仁、香肠等7种辐照食品的卫生标准。[2]此项技术自20世纪已成为一种常见的食品灭菌保鲜的技术,中国每年的辐照食品达到了几十万吨,位居世界前列。[1]
总的来看,已趋于成熟的食品辐照技术并不会对食品安全产生威胁且也不会损失食品本身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未来对于食品辐照工艺仍需要不断地优化,选择更合适的辐照能量,来实现更安全的食品灭菌,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实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1]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