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承鲁(1923.5.17—2006.11.23),男,出生于山东青岛,祖籍江苏无锡,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名誉理事长,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荣誉会员,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对呼吸链酶系的研究。[1][2] 邹承鲁,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后于195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3]1951年回国后,他与王应睐及汪静英合作纯化了琥珀酸脱氢酶,并揭示了其辅基FAD与蛋白共价结合的特性。1958年,他参与了人工合成胰岛素的重要工作,为胰岛素的合成做出了关键贡献。1965年,他所在的团队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4][5]1970年,他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发现了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活性部位形成荧光衍生物的现象,为该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路径。[6]1978年起,他连续20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并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1至1982年,他作为访问教授在哈佛大学进行学术交流。1986年至1990年间,他作为高级研究员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工作。1991至199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并在1993至2001年担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1993年,他提出了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双重角色假说,对蛋白质折叠和分子伴侣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1994至1999年,他担任全国政协常委。[2][5]2006年11月23日,邹承鲁院士因病逝世,享年83岁。[7] 邹承鲁揭示细 胞色素C的差异对呼吸链研究的贡献;在胰岛素合成中实现A链与B链的成功重组;提出“邹氏公式”以定量蛋白质修饰与活性的关系;以及在酶动力学领域的理论创新,这些方法被国际科学界广泛采用,为生物化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1]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四次,第三世界科学院生物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陈嘉庚生命科学奖,以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多次等荣誉。[2]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