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元

清末所铸新式铜币的通称
铜元俗称“铜板”,是清末以来所铸各种新式铜币的通称。[1]
铜元是中国近代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方孔圆形钱币有所不同,铜元其中央没有孔,通常被俗称为“铜板”。自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起,广东开始仿照香港辅币铸造铜元,并逐渐在各省推广。这种钱币正面刻有“光绪元宝”四字,而背面则呈现蟠龙图案。每枚铜元的重量相当于十文制钱,百枚铜元可兑换一元银元。除了当十铜元之外,还有一文、二文、五文和二十文等多个面额。在这些面额中,当十铜元最为广泛流通,通常被俗称为“单铜板”;其次是当二十文的铜元,俗称为“双铜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了统一铜元,解决流通问题,清政府开始铸造“大清铜币”。这一系列铜币分为四种面额:当二十重四钱,当十重二钱,当五重一钱,当二重四分。其成色规定为紫铜九五,配白铅五。由于滥铸的风气难以遏制,铜元逐渐贬值。民国成立后的1914年,铜元改称铜币。直到20世纪30年代,铜元彻底退出市场。[2][3]
铜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金属货币铸造工艺从传统的手工翻砂铸造进入了先进的机器化生产的新阶段。[4]

基本信息

铜元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