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银白色的放射性人造金属元素
锔(Curium)是一种有放射性的银白色金属,锔化学性质活泼,易溶于酸,能与水反应,在水溶液中以+4,+3价存在[6]。锔的原子序数为96,元素符号为Cm。它是锕系元素中的第八个成员,属于f区元素[4],锔的所有同位素都是放射性的,其中最稳定的是247Cm,半衰期为1.56×107[2]。锔的化学性质与其他三价[ā]系元素相似,主要形成三价的化合物,也有少数二价和四价的化合物[7]。它不存在于自然界中,只能通过[][méi]在核反应堆中的中子捕获反应制备。锔在室温下干燥的空气中会慢慢失去光泽[4]
锔元素在1944年由格伦·西博格(Glenn Seaborg))在用氦核轰击钚的同位素239Pu时发现的,反应为[8]239Pu+4He
242Cm+1n,将其命名为锔以纪念居里夫人夫妇在放射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3年后,沃纳和珀尔曼分离出了宏观数量的氢氧化锔。他们又在1951年首先分离出了金属锔[9][10]
锔在一般社会生活中极不常见,通常在放射化学实验及特殊的同位素能源中使用,例如Cm可以用作制造超重元素的原料和放射性示踪剂,制造核武器或作为核反应堆的燃料244Cm还可用于火星探测的α核X射线分光仪的α粒子源[11]。锔的半衰期和放射性很强[12],一旦进入人体就很难排出,因此锔的危害是累积性的,即使小剂量的暴露也可能导致慢性中毒或潜在的健康风险[1][13]

发现历史

锔元素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詹姆斯·吉奥索(James Ghiorso)、阿尔伯特·吉奥索(Albert Ghiorso)和斯坦利·汤普森(StanleyThompson)等人于1944年首次发现的。他们使用回旋加速器用α粒子轰击钚-239,得到了锔-242和一颗自由中子,239Pu(α,n)242Cm
[14],他们将这个新元素以放射性元素镭和钋的发现者居里夫妇(Pierre Curie和Marie Curie)的姓氏命名,以纪念他们在放射性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