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姓是一个源于鲜卑族的汉姓,出自古鲜卑族吐难氏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1]现在大多分布于河南省四个姓“难”的小村,人数相当的少,是中国最小的姓氏之一。[2]2006年中科院发布的《中国姓氏统计》显示,河南曾出土过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记载一个鲜卑族官员的事迹,他的名字就叫难楼。难姓随鲜卑北迁,松花江当时也改名成了「难江」,[3]随后这些难姓的鲜卑族才到了现在的朝鲜半岛。[4]因此,河南这些难姓的村民被韩国人认为是自己的祖先,[5]韩国文化署曾组织了一个“寻根访问团”来到中国。[6] 姓氏渊源
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中有鲜卑族吐难氏,亦称土难氏,为鲜卑拓拔部中的一个小部落。古鲜卑语“吐难”,原为“吐难”,是古人对一种禽类动物的称呼,本书考证其即为今天的鸵鸟。由于古鲜卑族该部族人崇尚该鸟,便把部族名称起为“吐难”,并将该鸟作为自己部族的图腾,后成为姓氏,简笔为“吐难”或“土难”。北魏政权入主中原并迁都洛阳后,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中,吐难氏部族民众分改为汉字单姓难氏、山氏。其中的难氏一族后来随鲜卑族北迁至东北地区,其居住的松花江当时也曾一度改名为“难江”。随后,这些难氏的鲜卑族继续向北迁徙到了现在的朝鲜半岛。 1997年,在河南省的焦作市武陟县曾出土了一通南北朝时期的古石碑,碑文记载了一个古代鲜卑族官员的事迹,他的名字就叫作“难楼”,其后裔子孙在武陟一带生息繁衍。今武陟 县有四个难氏小村,村民男女老少全姓“难”。 可叹的是,由于我国民政部门和当地户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历史文化知识了解和掌握得非常浅薄,许多人甚至根本就不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渊源历史,因此竟然认为这个难氏是由于笔误所造成的,不具有姓氏和人口统计意义,因而,在多次人口普查过程中皆将难氏这个姓氏群体归类于字讹、笔误等的“别姓”之中。后来,韩国政府的文化署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异常惊喜,马上组织了一个“寻根访问团”来到中国进行考察核实。“难氏”,在许多源出鲜卑民族的韩国人看来,就是自己的血缘姓氏根源。如今,生息在我国河南省的难氏族人,皆被今韩国人认定为先祖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