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同体(英文名:androgyny;又译:两性同体、雌雄同体、雌雄同体性),本是一生物学术语,一般用来表示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者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现象。[1]在这里指的是人类文化中女性主义对人格的一种新设想,[1][2][3]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术语,流变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不同地理家族。[5]在性心理上指性倾向既为同性又为异性;在心理学上指兼具男女两性人格特质。作为女性主义理论中有关性别气质 的重要概念,它在英文版本中主要涉及androgyny和bisexuality。二者都属印欧语系,但前者由希腊文词根构成,后者词根为拉丁文。[3][2]
各远古文明普遍认为造物主是半阴半阳的,或者是雌雄同体的,这非常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地彼此封闭的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物和其他遗物中。这种奇特的共性包含了一个共同文化代码,反映了人类的原始思维进化到语言阶段后形成的“双性同体”神话。当父权代替了母权制后,人类社会经历了巨大变动,明显加速了双性同体观念的转变和分离。而双性被切割后的分体,则意味着性别意识得到了强调,无性阶段进入了有性阶段,性别矛盾由此产生和激化。[4]20世纪20年代末,,英国女性主义先驱伍尔夫(Virginia Woolf)在其女性主义宣言作品《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援引了18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有关于双性同体观念的表述,赋予了该观念文化、文学的维度。伍尔夫号召女性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尽量做到非个人化,其中最理想的状态即是拥有一颗男女两性气质统一和谐的大脑。[5] “同体”一词似也不能形象地概括哲学意境上的“双性平等”这一文化理想状态,而中外学者认为“双性同体”的伊甸园、桃花源寻找母型的努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只有超越性别的种种努力,才可能使两性实现真正的平等,达到一种理想的社会和文化模式,这才是“双性同体”或“双性和谐”的真正含义。[4]
名词定义
双性同体(英文名:androgyny;又译两性同体、雌雄同体、雌雄同体性),本是一生物学术语,一般用来表示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者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现象。[1]在人类文化中是指女性主义对人格的一种新设想,[2][3]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术语,流变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不同地理家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