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级

是指地震大小,通常用字母M表示
震级(一般称为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 sacle)是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也是表示地震规模的指标,通常用符号M表示。在地震学领域常用的震级主要包括1935年里克特(C.F.Richter)首先提出的里氏震级和1979年日本金森博利用地震矩Mw的概念提出的矩震级。[1][2]
震级是根据地震波记录测定的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用来在一定范围内表示各个地震的相对大小(强度),地震愈大,震级数字也愈大,世界上最大的震级为9.5级。级是利用标准地震仪(自振周期为0.8s,阻尼系数为0.8,放大倍数为2800的地震仪)所记录到的距震中100km处坚硬地面上最大水平地动位移(振幅A,以微米计,1um=1×10mm)的常用对数值表示的。所以,震级的表达式为M=lgA。[2]
震级与地震烈度不同。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强弱,只同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有关,因此地震的震级数值越大,所释放的能量就会越多。而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及建筑遭受到的地震影响的程度,与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方位角、地质构造等许多因素有关。[3]
中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小于2.5级的地震称为小地震,2.5-4.7之间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