鳓[lè](拉丁学名:Ilisha elongata),别名鳓鱼、曹白鱼等,是一种广泛分布在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的暖水性近海中上层洄游鱼类,其中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东海、南海等水域。[1][4][5]其喜栖息于沿岸及沿岸水与外海水交汇处水域,喜集群,喜食无脊椎动物,产卵前有卧底习性,最大寿命可达13龄。[2][6]其常见体长一般为30厘米左右,最大者可达60厘米,体重140克较为常见。[3]鱼体侧扁呈银白色,背窄呈黄绿色或灰黑色,腹缘有锯状棱鳞,头部背面通常有两条低的纵行隆起嵴。眼大,口向上,全身无侧线。鳞薄易脱落,背鳍基部位于臀鳍前上方,鳍条约15~17,臀鳍鳍条约48~50。其背鳍和尾鳍有黑色点,胸鳍黄绿色,其他各鳍淡色。[7][8] 鳓有一定的食用、经济价值和医用价值。其生长速度快、肉质鲜嫩、富含营养、多处可食,且有多种加工处理手法,受众多消费者喜爱。其为中国多地主要海产经济鱼类,如中国江苏如东就因盛产鳓等比较著名的鱼类而被称为“中国海鲜之乡”。[5][10]另中华草本中阐述其可以治慢性腹泻、小儿噤食、心悸怔忡等。[8] 形态特征
鳓常见体长一般为30厘米左右,最大者可达60厘米,体重140克较为常见。[3]鱼体延长、侧扁,呈银白色,背缘窄呈黄绿色或灰黑色,腹缘有锯状棱鳞,头侧扁,头部背面通常有两条低的纵行隆起嵴,由吻部达头后方。眼大,上侧位,眼间隔狭窄。吻钝,上翘呈呈淡黄绿色。口小,向上倾斜,口裂近垂直。上颔骨末端圆形,向后伸达瞳孔下方。两颌、腭骨及舌上均有细牙,无触须。鳃孔大,无侧线。鳃盖膜彼此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鳃耙较粗,11~12+23~24。体背鳞薄易脱,胸鳍和腹鳍基部有腋鳞,腹部棱鳞23~26+13~14,背鳍和臀鳍基部有鳞鞘。胸鳍16~17,向后伸达腹鳍基。腹鳍甚小位于背鳍前下方,背鳍始于臀鳍前上方,在身体中点左右或稍后,鳍条约15~17,臀鳍位于背鳍基部稍后一点,鳍条约48~50。尾鳍叉形,下叶略长于上页。其中背鳍和尾鳍有黑色点,但总体均呈淡黄并带绿色,胸鳍呈黄绿色,其他各鳍色淡。[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