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

一种慢性传染病
1
2
麻风病(leprosy)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4],主要侵犯皮肤、外周神经、上呼吸道、眼前房及睾丸,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者可累及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2]。根据机体免疫力、麻风分枝杆菌数量和类型演变分结核样型麻风、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中间界线类型麻风、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瘤型麻风5种类型[1]。麻风的临床病程易变,从无症状的感染到严重的残疾。感染后可逐渐出现皮损,也可自愈,其皮肤损害几乎包含所有皮肤病的损害(红斑、丘疹水疱,糜烂、结痂、苔藓化)。皮损浸润,感觉丧失是麻风典型特点,温觉、痛觉和(或)触觉均可丧失[5]。麻风很少可引起死亡,但可导致患者肢体残疾或畸形[2]
麻风病为全球性分布,但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亚洲非洲,全球80%的病例发生于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巴西和尼日利亚[2]。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等省份,其他省市也有报道[1]。2012年全球新发现麻风病患者232857例,发病率为4.00/10万,继续呈现从2005年以来的态势[4]。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中间界线类麻风、界线类偏瘤型麻风及瘤型麻风患者的皮肤及黏膜含有大量麻风杆菌,是主要的传染源[5],主要通过飞沫传播[1]
麻风病是中国法定传染病,属于丙类[6]。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细菌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综合分析后作出诊断[4]。治疗基本原则是控制急性神经炎,防止感觉丧失、运动功能障碍和畸形,控制眼部炎症以防失明,镇痛,抗麻风病的治疗以防病情扩展[5]。麻风病的预后及其类型有关[2]结核样型麻风预后较好[4];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预后一般较好,但易转化[2];中间界线类型麻风预后介于结核样型和瘤型之间,如不及时治疗,常向瘤型方向发展[2];界线类偏瘤型麻风预后比瘤型好[2];瘤型麻风预后不良[4]

分型

根据机体免疫力、麻风分枝杆菌数量和类型演变分5种类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