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调电影是以传统戏曲的黄梅戏为基础,将山歌民谣、江南小调、时代流行曲等民间歌唱艺术的精髓合而为一,再集合舞蹈与电影拍摄技巧为特色的电影。于1950年后期开始流行,约十余年间,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华语电影市场,几乎全都笼罩在黄梅调的风潮中,成为华语电影发展的一个独特现象。 简介
就其美学价值而言,黄梅调电影以传统戏曲舞台表演为基础,揉和当代电影拍摄技巧、表演方式,同时整合时代曲式的唱腔、化繁为简,乃至民族舞蹈化的身段动作、以及叙事电影「写实主义」导向的布景美术设计,不仅成为当代电影工作者与观众间「意外达成」的产销默契,在中国电影国际化的过程中,更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李翰祥的「倾国倾城」系列(《杨贵妃》、《王昭君》)等作品自摄制之初,便以开拓海外市场为主要制片方针。 演变
黄梅调是「黄梅戏」的旧名。发源于湖北黄梅县,成长于安徽省安庆周边地区,因陆续在武汉、上海等城市举行商业演出而渐受重视。约在五○年代初期,黄梅调与越剧等成为国家文化政策下的主力发展剧种,一方面正名为「黄梅戏」,再方面也透过电影的摄制与映演,得以流传各地。又因发展、成熟时间较迟,语言发音弹性较大,部份字句会因文化政策的主导而将乡音改为普通话发音,免除了因语言差异而阻碍流传的缺陷。此外,黄梅戏曲调旋律又因吸收了京剧、昆腔等古老剧种的优点,加上现代化的编曲理念与技法,不仅能琅琅上口,尔后还得以与中国时代流行曲的传统相接轨,成为二十世纪流行音乐中极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