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冠鹃隼[sǔn](学名:Aviceda leuphotes),俗名凤头鹃隼、凤头老鹰、鹞子、虫鹰,[3][4][5]是鹰科鹃隼属鸟类。[1]其属于小型猛禽,体长为30~33厘米,体重为178~217克。[2][9]鸟体整体羽毛呈黑色,头部有一直立黑色长冠羽,形如辫子,眼部虹膜呈红色,嘴呈角质色,蜡膜呈灰色,胸部具白色宽纹,两翼短圆具白斑,腹部具深栗色横纹,脚部呈灰黑色。飞行时,两翼平直展开底部呈灰色,翼端部黑。[3][10] 黑冠鹃隼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印度、孟加拉国及东南亚地区。全球共有4个亚种,中国范围内,记录有3个亚种。[3][10]其栖息生境的海拔高度范围为160~620米,喜欢栖息在热带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中,多单个活动,捕食昆虫和小动物。[3]其是一种对农林牧业均有益处的鸟类。[4] 2021年,黑冠鹃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6]在2021年的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其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1]
形态特征
黑冠鹃隼属于小型猛禽,体长为30~33厘米,体重为178~217克。[2][9]其雌雄性成鸟在形态上差异不大,整体呈黑色,前额、头顶、后颈、背部及尾上覆羽及尾羽表面为亮黑色,闪耀铜绿色黑色金属光泽;头部有一直立黑色长形冠羽,位于后枕部,由2~4枚亮黑色长羽组成;头部侧面、颏部、喉部、颊部均为黑褐色,眼部虹膜呈红褐色,嘴为角质色黑色,蜡膜呈灰蓝色,上嘴具双齿突;下喉与上胸之间具有宽阔的白色领斑;上胸黑色,下胸及两胁具棕栗色与淡棕白色相间的横斑;肩羽基部白色,端部黑色;翅上覆羽与背部同色;两翼短圆,初级飞羽黑色,内侧几枚的外翈[xiá]呈栗红色,次级飞羽也为黑色,外翈渲染栗红色并具有白色斑块,第三枚飞羽最长;下腹、覆腿羽、翅下覆羽、腋羽和尾下覆羽为黑色,中央两对尾羽有宽阔的栗棕色横斑;飞羽和尾羽底面为灰色;跗蹠[zhí]为蓝黑色,爪为灰黑色。[3][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