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鼠尾草(学名:Salvia hispanica L.),唇形科(Lamiaceae)鼠尾草属(Salvia)植物,又名奇亚、芡欧鼠尾草,一年生草本植物[1][3]。其原产于墨西哥和危地马拉等北美洲地区,在智利、新西兰、玻利维亚和澳大利亚等低纬度热带国家广泛种植,在中国鲜少种植。该物种喜光,属于短日照植物,适生力强,对土壤要求度不高,可种植在较为贫瘠的沙质土壤中,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6-26℃,并且在整个生长周期中都不耐低温或霜冻[1][2][4]。 西班牙欧鼠尾草高1.5m-2.3m。枝干为四棱形、有分枝,具短小白色绒毛。叶互生,叶片密被短小白色绒毛,叶缘呈锯齿状。两性花,花成簇生长在枝条末端或叶腋处的花穗上。花萼呈管状,由三片萼芽组成,体积较大且表面有条状花纹和白色细毛。花冠呈管状,蓝色,有四个雄蕊。子房为平圆形,柱头分成两半。种子较小,长椭圆形,表面光滑有光泽,有棕色、灰色、暗红色和白色。种仁黄色,腹沟明显[1][2]。 西班牙鼠尾草种子又名奇亚籽,细小,口感清脆,无气味,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既可直接食用,也可作为食品添加剂添加进面包、酸奶和蛋糕等食物中提高营养价值、增添风味[1][5]。西班牙鼠尾草还可作为护肤品、饲料添加剂和杀虫剂等多种商品的原材料,具有广泛的商业应用价值[1]。 植物历史
西班牙鼠尾草又名奇亚,英文名为chia,具有悠久的食用历史和种植历史,有关记载最早可追溯据到1548至1580年的《佛罗伦萨法典》。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阿兹特克人和玛雅人用奇亚籽制作各种药品和食物。在哥伦布登陆美洲前,西班牙鼠尾草成为墨西哥中部的主要作物之一,仅次于玉米和大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