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状回

齿状回
齿状回系海马结构的一部分。是一窄条灰质,其内侧缘有横沟分隔成锯齿状。此回位于海马伞与海马回之间,其后端与海马伞分离移行于束状回,其前端到海马回沟的凹口处,呈锐角弯向内,横过海马回沟的下面,称此横带为齿状回尾,此横带把海马回沟分为前后两部:前部叫沟回,后部叫内边缘回。

解剖结构

海马结构

海马结构属于嗅觉系的皮质部分。胚胎时期,沿海马裂贴于半球的内侧壁,位于脉络裂的上方。随着[niè]叶的形成,海马裂和脉络裂被挤向下、前,弓形的海马结构各部发展不均匀,由于胼[zhī]体越边纤维的侵入,位于胼胝体上面的那一部分海马结构很少分化,形成灰被(胼胝体上回),位置较低的部分未受胼胝体的影响,发展成海马结构的主体部分,即陷入侧脑室底部的海马(hippocampus),海马裂两侧的齿状回和邻接海马裂的海马回背部,成为下托(subiculum)。海马结构是边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癫痫研究中备受瞩目的部位。有人认为海马结构类似于癫痫样活动的放大器。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发现,海马硬化或称颞叶内侧硬化与颞叶癫痫发作密切相关。此外,该部位的许多微小病灶如低恶度星形细胞瘤伴发的顽固性癫痫与海马神经元丢失的关系,通过病理研究也得到了证实和肯定。尽管癫痫和海马结构硬化的因果关系还不能肯定,但通常认为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海马硬化是“癫痫成熟”的基础。临床医师根据海马结构特点设计的不同手术方式均已取得了控制癫痫的满意效果。
海马结构呈前后走向,占据颞叶的内下部,突出于侧脑室颞角底部侧副裂内侧。海马结构的命名和区分尚未统一。通常将其由外向内(或由下而上)划分为海马旁回、下托、海马沟、齿状回(海马角)、室床和海马伞等。海马由向内卷曲的数个小的脑回覆盖海马沟而成,因外观似海马而得名,而打开侧脑室颞角所见到的海马看上去则更像蚕蛹羊角,故又称其为海马角;海马长约5cm,前部为稍弯向内侧的海马脚,与骑跨在侧脑室颞角尖部的杏仁核簇相接。室床是铺展在海马脑室面的闪光白质层,这层白质向后延伸形成海马伞,后者进一步向后内上伸展形成穹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