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1][3][4]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1]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5][6]该成果是中国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课题组,历时3年完成。[1][2][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5]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7] 背景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