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陶

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的陶瓷艺术品
彩绘陶又称烧后彩绘陶,是历史悠久的陶瓷艺术品。[1][2][3]指将陶胎烧成之后在其表面进行彩绘的陶器,与在陶坯上画彩、彩料和坯体压磨在一起、经高温焙烧而成的彩陶不同,彩绘陶的色料附着性不牢,花纹受潮或经水容易脱落。[4][5][6]

新石器时代

彩绘陶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常用的色彩有红、黑、黄、白、[zhě]等,色彩绚丽,因绘制后不再烧彩,所以彩绘极易磨损脱落。彩绘陶主要是在泥质灰陶上作画。首先将陶器修整光滑,然后将彩绘颜料粉碎磨浆,添加适量植物胶,在器表描画图案。彩绘最常见的底色有3种:黑地以墨打底,红地以朱砂铅丹打底,白地多用白粘土打底。也有个别为黄地,主要颜料是五氧化二磷或硫化[shēn]。彩绘陶通常为黑地绘红白彩,红地绘黑白黄彩,白地绘红黑彩,底色与彩绘的搭配多绚丽斑斓,协调醒目。
彩绘陶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马家浜文化,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南、山东龙山文化都出土彩绘陶器,尤其是龙山文化陶寺类型遗址,凡泥质陶盆、壶、瓶、罐、盘等均施彩绘。彩绘陶以黑、褐、红色为地,用红、白、黄、绿色矿物颜料绘图案。纹饰以几何图案为主,有圆点、条带、云纹、涡纹、回纹等,也有一些构思复杂的图画,如蟠龙、变体动物纹等。彩绘蟠龙纹陶盘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