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蒺藜,亦称蒺藜,是中国古代战场上一种常见的撒布型障碍物,其形制一般是从中心向外伸出铁刺,长数寸,刺尖如草本植物“蒺藜”。有的铁蒺藜中心有孔,可用绳串连,以便敷设和收取。[1][2]
铁蒺藜应用于战争始于战国时期。宋代,随着火药的发明与应用,一种特殊的火器“蒺藜火球”诞生,铁蒺藜开始逐渐由防御型武器转变为进攻型武器。明清时期,为了便于蒺藜的携带使用,出现了“蒺藜绳”“蒺藜牌”“蒺藜筒”。[1] 铁蒺藜根据其制造工艺,可分为模铸型铁蒺藜和打制型铁蒺藜两大类。[1]铁蒺藜虽说不能与杀伤威力大的重型武器相比,但是它的障碍作用十分显著,且简便易行。铁蒺藜制造简易,敷设方便。除用铁铸造外,也可以用竹、木代替。2000多年来,一直是军队应用最广的障碍器材。[3]
词源定义
铁蒺藜,亦称蒺藜,是中国古代战场上一种常见的撒布型障碍物,其形制一般是从中心向外伸出铁刺,长数寸,刺尖如草本植物“蒺藜”。宋代罗愿《尔雅翼》卷七载:“茨,蒺藜也。布地蔓生细叶,子有三角,状如菱而小,刺人,生道上。长安最饶,人行多著木屐……今军旅亦以铁作茨以布敌路,谓之铁蒺藜。”[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