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浮标(英文名:Ocean Buoy,别名:海洋监测浮标、海洋资料浮标)是以锚定在海上的探测浮标为主体组成的海洋水文水质气象自动探测站,[1][2][3]主要用于观测海洋水文、水质和气象资料,可为海洋科学研究、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国防建设提供有力支持。[5]
海洋浮标技术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开始研制多要素观测的海洋资料浮标,其他海洋发展国家如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挪威、日本、意大利、前苏联等也相继展开了浮标的研制工作。海洋浮标在中国的开发研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4]进入21世纪,国外的海洋资料浮标产品主要是以小型浮标为主。[3]2002年初,中国正式加入国际Argo计划,并成立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承担中国Argo浮标的布放、实时资料的接收和处理、资料质量控制技术/方法的研究与开发等。[10]
海洋浮标涉及力学、系统理论、材料学、机械设计技术、传感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可靠性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集成,主要由锚系、浮标体、电子系统(传感器、数据采集、通信、供电)等部分组成。[9]海洋浮标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稳定可靠的收集海洋环境资料的能力,能够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自动标示和自动发送。海洋浮标主要分为锚系浮标、漂流浮标(Argo浮标)、潜标。[6][7]海洋浮标从注重长期稳定可靠工作进入到产品化应用、质量控制、全球观测和资料交换阶段。[9] 历史沿革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