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公约

邻里公约
2016年3月,浙江杭州某楼盘开盘现场,1400多组客户摇号产生388套房源的购买者后,在签订购房协议前要先签一份“邻里公约”,内容包括见面主动微笑问好,邻里有事主动搭把手;停车时车头朝外、轮不压线;控制楼板噪音,预防阳台滴水、坠物;遇红白喜事、装修提前通知,照顾邻居感受等12条。

背景

商品房小区在本质上是一个小型的陌生人社会,邻里之间缺乏社会互动。在社会原子化、利益碎片化和人际关系干燥化的当下,邻里纠纷频繁地上演。不论是噪音扰民,还是停车冲突,抑或宠物破坏小区环境卫生,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的缺失,让社区陷入“一地鸡毛”的困境,损伤了社区和谐,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伴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重塑与更新,“邻里公约”方兴未艾。“邻里公约”作为一种公共规则,表面上给居民们戴上了“紧[]咒”,实际上却让居民从中受益。说到底,每一个居民既是社区秩序的受益者,也是社区秩序的建设者;作为生活层面的社区自治,“邻里公约”需要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和自我服务。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