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kuí]是传说中上古时期神话中的一种苍身、无角、一足的神兽,在《山海经》《黄帝内经》中都有详细记载。[1]一种说法“夔”是灵长类动物的象形字,后由古人结合宗教文化逐渐演变而成的一种怪兽,常见的“夔”的形象有“夔牛”、“夔龙”,夔牛在《山海经·中山经》中生活在岷山和崌[jū]山,今巫山地区。在《说文解字·夊[suī]部》有如下描述:“神魖[xū]也。如龙,一足,从夊; 象有角、手、人面之形。”[2]“夔”被刻画为“夔龙”的形象。在后世传承中,“夔”作为一种纹饰传承下来,刻画于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纹饰,就被称为夔纹或夔龙纹。[3]其形象多为张口、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4][5] 原始起源
“夔”的本义
“夔”是灵长类动物的象形字。在甲骨文中有 “夒[náo]”字, 与 “夔”字形体相近,当为同一字,“夒”同时有猕猴、神祇[qí]和祖先之义。甲骨文描绘人形与动物多取侧面。在这种字形中,猴只有一侧下肢被描绘出来。“夔一足”的传说,可能就是对这种象形文字的误解。[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