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

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的中国历史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权的朝代[7],它存在于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历时四百余年[6]。夏朝的建立者为大禹,共历十七代国君,也有说法认为夏朝的建立者为大禹之子启[5][8]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禅让制的结束,中国历史开始走向“家天下”的转变[9]
上古时代末期,洪水泛滥九州,禹为治理洪水历时十三年,其后又多次征伐三苗,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禹死后,禹的儿子启代替伯益继承王位,将“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启的儿子太康继位以后享乐好逸,有穷氏部落的后羿乘机夺取了天下,将太康放逐,而后羿不久后就被下属寒浞所杀。禹的四世孙少康长大以后,励精图治,击败寒[zhuó]夺回了夏朝天下,史称“少康中兴”。少康之后的杼、槐在位期间夏朝的势力发展到极盛时期,东夷诸侯纷纷归附。此后夏朝实力不断衰退,第十七任君主桀即位后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天下诸侯大多背弃桀而投靠商汤,商汤于是起兵讨伐桀,在鸣条之战将他击败后放逐到南方,夏朝自此灭亡。[7][6]
夏王朝的疆域为今河南省一带,其都城起初位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后迁移至阳翟(今河南禹州)、安邑(今山西运城)、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等地[4]。夏朝时形成了完善的官僚制度、赋税制度,还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10]。夏朝时期不仅出现了五谷和青铜器,还诞生了畜牧业和最早的商业行为[11]。另外还建立了礼制,并且在乐舞、饮食、交通、服饰各方面都出现了阶级分化[12][13][14]。关于夏朝的存在与否、禅让制度、文明进程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争议[15]。但是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学界陆续发现了二里头遗址、登封王城岗遗址、煤山遗址等文化遗存,为研究夏王朝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依据。[15][16][17]

国号

中国历史第一个朝代被称为夏朝,关于夏朝国号“夏”的起源存在有多种说法: 史记记载大禹是先秦时期夏部族中的夏后氏族首领,夏后氏为姒(sì)姓。姒姓为上古八大姓氏之一,乃上古五帝颛顼(zhuān xū)之后,一共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xún)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zēng)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十二个部落。大禹建立国家时以氏族名字为国号,史称夏朝。[3][18]唐代学者张守节认为夏朝国号的起源来自于大禹被封于夏(今河南禹州一带),因此建国后以发迹之地定为国号。[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