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炎

子宫颈阴道部及子宫颈管黏膜的炎症
子宫颈炎(cervicitis)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包括子宫颈阴道部炎症及子宫颈管黏膜炎症。1984 年布鲁纳姆(Brunham)首先提出“黏液脓性子宫颈炎”一词,2006年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将“黏液脓性子宫颈炎”更名为“子宫颈炎”。[8]相关研究显示,子宫颈炎约占妇科门诊总数的40%~50%,生育高峰年龄段(20~40岁)的人群为子宫颈炎的高危人群。[9]
临床多见的子宫颈炎是急性子宫颈管黏膜炎,若急性子宫颈炎未经及时诊治或病原体持续存在,可导致慢性子宫颈炎症。急性子宫颈炎可由多种病原体( 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细菌性阴道病病原体、生殖支原体等)引起,也可由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刺激或机械性子宫颈损伤、子宫颈异物伴发感染所致。慢性子宫颈炎症可由急性子宫颈炎症迁延而来,也可为病原体持续感染所致,病原体与急性子宫颈炎相似。[4]
子宫颈炎患者多无症状,有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脓性,性交后出血或月经期间出血。[5]可通过检测子宫颈管分泌物或阴道分泌物中的白细胞病原微生物,或擦拭子宫颈管诱发宫颈管内出血协助诊断。[4] 慢性子宫颈炎的诊断应限于临床和组织学上有确凿的明显炎症证据的病例,仅仅在镜下见到散在淋巴细胞就诊断慢性子宫颈炎是没有临床意义的。[10]
急性子宫颈炎主要为抗生素药物(阿奇霉素、多西环素、头孢曲松钠头孢克肟头孢唑肟等)治疗;[4]慢性子宫颈炎需要先进行病原体检查,针对病因给予治疗,[4]对表现为宫颈糜烂样改变者,可给予物理治疗(激光、冷冻、微波等)。[3]定期开展妇女病普查;提高助产技术,避免分娩、手术时损伤宫颈,发现子宫颈裂伤应及时修补等,可对子宫颈炎起到一定预防作用。[11]

分型及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