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

中国历史朝代
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年),指周朝平王东迁以前的历史时期。[6][7]其开始于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结束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亡国,共有十二王,传十一代。[6][8]
约公元前1046年,原居于渭水流域的周人在周武王姬发的率领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今陕西西安市)。[8][9]周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辅佐周武王之子周成王执政,制定周礼,营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市),并确立了分封制与宗法制度,东征镇压了商朝故人的叛乱,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8][10]周成王与其后的周康王统治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盛,诸侯听令,秩序井然,“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四十余年间不需要动用刑罚),史称“成康之治”。[8]周康王之后,昭、穆二王多次对周朝周边的其他民族用兵,耗费大量国力,周昭王即死于南征期间;频繁的征伐耗费了周朝的国力,西周开始由盛转衰。[8][11]周穆王之孙周懿王继位,政治日趋腐败,国势不断衰落,甚至因为西戎(周人对于西部的少数民族的统称)的屡次进攻而被迫迁都犬丘(约在今陕西兴平市东南)。[8][12]此后虽然周朝又还都镐京,但随着奴隶制经济逐渐陷入危机,国势更加衰弱。[12]厉王时期,由于厉王横征暴敛,虐待百姓,最终酿成“国人暴动”。[8]后又经短暂的宣王中兴,至周幽王时期,朝政彻底陷入腐败,统治内外交困。[12]公元前771年,西戎(犬戎)在周朝封国申的支持下入侵,攻陷镐京,杀死周幽王,标志着西周的灭亡。[12]
西周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王朝的巅峰,它的建立与衰亡,标志着中国奴隶社会从鼎盛到逐渐衰落的历史转变。[7][13]西周对于华夏文明的奠基意义重大,周礼及宗法制等文化制度对华夏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14]西周时期,华夏诸部族之间的融合步伐进一步加快,华夏族的民族认同逐渐形成。[14][10]

国号

早期汉语中的周字字形(出自西周成王时期青铜器保卣上的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