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片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汉族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该曲种以演唱时敲击铁片(实为铜片)而得名。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大鼓艺人王佩臣在天津使之成型的曲种,流行于天津、北京地区。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铁片大鼓又名乐亭大鼓,源于民国初年在河北方向流传的部分小调,如通俗调、京东调、乐亭调等。[1] 当铁片大鼓初步形成后,先在通县、三河县流传,敲击铁片即在此时开始。民国初年,铁片大鼓艺人进北京献艺,在天桥及东、西两寺(隆福寺、护国寺)庙会上“撂地”演出。因曲种产自京东地区,遂名乐亭大鼓。实际上与唐山、乐亭地区的“乐亭大鼓”毫无渊源。其唱腔、板式也较乐亭大鼓浅易。有时也称“铁板大鼓”。 20世纪30年代初,王佩臣为了适应天津观众的欣赏习惯,将曲调进一步规范,由于她用铁梨花点击板,所以定名为“铁片大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