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红斑(Erythema Infectiosum),[1]又称第五病、苹果病、掌掴样红斑,[2][3]是由人细小病毒B19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临床特征为面部出现蝶形、水肿性、边界清楚的红斑,该红斑逐渐向躯干、四肢蔓延,呈花纹状或网状斑丘疹,具流行性,全身症状轻微或无。好发于4~12岁儿童,[2][4]中医学属“丹痧”范畴。[2] 1889年,该病被报道并由Sticker命名为急性传染性红斑。[4]传染性红斑主要经呼吸道传染,[5]每隔3~5年流行1次,流行期间常在儿童聚集的机构内发生。该病好发于冬春季,潜伏期为4~14日,有时可长达20日,皮疹发生在暴露后17~18日。传染性红斑早期面部两颊有特征性、对称性玫瑰色红斑,边缘清楚,形似蝶形。四肢有对称性网状花斑样红疹。结合流行病史、全身症状轻微,诊断较易。[4]传染性红斑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局部用炉甘石洗剂止痒保护。[2]预后大多良好。[5]儿童机构中的患儿应隔离至皮疹消退为止,以免此病蔓延。[4] 2025年7月1日,日本国立健康危机管理研究机构发布数据:6月16日至22日期间,全国定点医疗机构累计报告传染性红斑病例5943例。[3]
病因
传染性红斑由人细小病毒B19引起。[2][4]人细小病毒B19属细小病毒科红病毒属,是该属病毒中唯一能感染人类的病毒。[6]人细小病毒B19与细胞上的Gb4受体结合后进入人体,它能在人骨髓细胞、人胚肝细胞、外周血细胞、脐血细胞内增殖,形成嗜酸性或嗜碱性包涵体。因病毒的直接杀伤作用和随后介导的免疫应答作用,引起感染细胞溶解,致使患者出现多种多样的临床症状。[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