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

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或谣曲
儿歌(英文:Nursery Rhyme),又称童谣[1]其内容浅显,句式短小,语言平白易懂、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儿歌易记易诵易传。它既有孩子自编自传,亦有成人拟作编造的借孩子的口来讽喻时事的。[3][4]
儿歌在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在中国古代乐教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5]先秦时期,在《国语·晋语中将“童谣”定义为:“童,童子。徒歌曰语。”明确其专指儿童唱诵的歌谣。[6]明代,由吕坤个人搜集整理的《演小儿语》,共收各地民间童谣46首,是我国最早的一本儿歌集。[7][8]20世纪上半叶,中国掀起了一股创作童谣的热潮,部分童谣的曲调源于日本和欧美。[6]“儿歌”一词也在这一时期被普遍使用。[9]1962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古代儿歌资料》一书,这是我国古代儿歌第一次得到比较系统的整理。[5]2000年以后,儿歌童谣的创作加入流行元素,一些成人歌曲在儿童中间广为流传。[10][11]
儿歌的语言简洁、精练,凝聚汉语的精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虽然篇幅短小,却往往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过去的生活和斗争史,以及人们的理想和向往。也是儿童学习生活、认识自然与社会、爱人爱家、爱国的最好的途径。[5][12][13]此外,儿歌也融合了儿童文学和歌曲的特色,因此它成了研究中国历史和民俗极其珍贵的材料之一,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6][13]

儿歌发展

童谣是传唱于儿童之口的和谐简短的歌谣。儿歌是劳动人民及其子弟根据儿童理解能力、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以简洁生动的韵语进行创作,并长期流传于儿童生活中的口头短歌。[14][15]儿歌是五四时期歌谣运动开始才普遍运用的名称,中国古代一般称作童谣。[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