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郡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之一
北地郡是中国秦朝和汉朝时期的一个郡,位于今天的宁夏地区。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271年),当时是为了取代被灭掉的义渠而设立的。郡治最初设在义渠县(今甘肃庆阳市西南),后来在西汉时期迁至马岭县(在今甘肃庆阳市庆城县的马岭镇)。东汉时期,郡治又迁至富平县(今宁夏吴忠市西南)。由于羌族的叛乱,北地郡在永初五年(111年)后迁至池阳县(今陕西省泾阳县三原县附近)。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北地郡迁回原地(富平县)。永和六年(141年)春,将北地郡迁至冯翊郡(郡治高陵,今陕西高陵县西南)。最后在汉灵帝中平十五年(185年)回迁至富平县。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北地郡再次迁回富平县。在曹魏和西晋时期,北地郡在冯翊[yì]郡的附近设立了一个侨置郡治,也称为富平县。北地郡的历史背景中还涉及到一些羌族的叛乱和边塞的动荡情况。[1]

徙迁情形

基本情形

据国内权威性的大辞典《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
富平,秦置。治今宁夏吴忠市西南。属 北地郡东汉为北地郡治。元初四年(117年),任尚马贤与先零羌战于富平上河,即此。永和六年(141年)因羌乱,北地郡内迁,寄居冯翊,旧土废弃,复置富平县于今陕西富平县西,郡县分置。”(《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M〕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编[zuǎn]委员会,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