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质量评价

土壤质量评价
土壤质量评价是指按一定的原则、方法和标准,对土壤污染程度进行评定,是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中的一种单要素评价。从内容上,一般分为单项评价和多项评价;在评价方法上,要以有效、可靠、敏感、可重复及可接受的指标为原则;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则要以有效性、敏感性、实用性、通用性为原则。

历史沿革

土壤质量评价已有悠久的历史。远在两千多年以前的中国古籍《周礼·地官·司徒》中就把土壤划分为五类。战国时期的《管子·地员》更进一步作了系统的划分和详细的描述,把土地分为三大类和次一级的25个类型。土壤质量评价,一直是人类关心的问题,但过去土壤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是评定土壤的肥力和生产性能。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土壤中农药的残留累积、重金属污染和生物污染等问题的出现,人们开始对土壤质量因人类污染造成的变化进行研究和评价。到70年代进入定量评价的阶段。土壤质量一般定义为: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力、保护环境质量以促进动植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美国土壤学会(1995)把土壤质量定义为:在自然或管理的生态系统边界内,土壤具有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保持和提高水、空气质量以及支撑人类健康与生活的能力。因此,“土壤质量是指土壤提供植物养分和生产生物物质的土壤肥力质量,容纳、吸收、净化污染物的土壤环境质量,以及维护保障人类和动植物健康的土壤健康质量的总和”。
土壤质量评价
土壤质量概念的内涵不仅包括作物生产力、土壤环境保护,还包括食物安全及人类和动物健康。土壤质量概念类似于环境评价中的环境质量综合指标,从整个生态系统中考察土壤的综合质量。这一概念超越了土壤肥力概念,超越了通常的土壤环境质量概念,它不只是把食物安全作为土壤质量的最高标准,还关系到生态系统稳定性,地球表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与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动态变化有关的一种固有的土壤属性。专家认为:土壤科学的研究除了应继续重视土壤肥力质量的研究外,还必须向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健康质量方面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