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堂医

中药店中为患者诊脉看病的人
坐堂医,是指在中药店中为患者诊脉看病的中医大夫,起源于汉代名医张仲景行医的典故。

历史发展

张仲景,东汉南阳人,被尊称为“医圣”,其《伤寒论》被后人尊称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自幼聪颖,博览群书,勤奋好学,尤其喜爱读医书。后来又拜同郡人张伯祖为师。后人评价张仲景“术出于伯祖,而精于伯祖”。张仲景同乡何颙在朝中为官,因为听说仲景勤奋刻苦,品德优良,路遇仲景时,对张仲景说:“君思精而韵不高,可为良医。”
汉献帝建安中期,张仲景长沙太守,当时长沙连年流行瘟疫,每年都死很多的人。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在公务繁忙的情况下,仍孜孜不倦地钻研医学,为民治病。他公然打破官府戒律,坐在办公的大堂上为病人诊脉开方,做到办公、行医两不误,曾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坐堂医生”四个字。后人因为崇敬张仲景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便仿效他,把在中药店行医的中医称为“坐堂医生”,把中药店多称为“堂”。如北京同仁堂、贵州同济堂、成都华安堂、温州叶同仁堂、三余堂等等。
坐堂医,通常是一间小小的诊室内,一张方桌,一个脉枕,一位老中医坐在药房内,即可为患者运用望、闻、问、切的手段来诊断疾病,开方子抓药,这种“前厅看病,后堂抓药”的方式,沿袭了千年的中医传统看病模式,方便实惠。新中国成立后,如温州中医薛吟嵩(清瑞安利济医学堂的文史发掘者)也曾采用坐堂医方式,在百年老店叶同仁堂设立门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