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是在铜胎上用铜丝掐制的花纹内填充珐琅质的色釉后烧制的工艺品[2],正名为“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古称“大食窑”“鬼国嵌”,英文名为“Cloisonne”[3][4]。景泰蓝因流行于明朝景泰年间且蓝釉最出彩而得名,属于掐丝珐琅工艺品,是中国传统的特种金属工艺品。[5][2]景泰蓝的工艺已经传承数百年,并于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6],是中国传统宫廷色彩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世界掐丝珐琅工艺中重要的艺术财富之一。[7][8][9]北京是中国景泰蓝的发祥地,也是最为重要的产地。北京景泰蓝以典雅雄浑的造型、繁富的纹样、清丽庄重的色彩著称,给人以圆润坚实、细腻工整、金碧辉煌、繁花似锦的艺术感受,成为驰名世界的传统手工艺品。[10]
掐丝珐琅工艺产生于欧洲的塞浦洛斯岛。[7][11]12世纪前后,掐丝珐琅传入西亚国家。[12]大约在13世纪中叶,忽必烈东征西讨,横跨欧亚大陆,将当时西方许多发达的技术及其原料带来了中国,大多专家和学者认为景泰蓝的制作技术可能是在此时传入中国的。[13][12]明朝宣德时期,冶铜技术的提升为制作景泰蓝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景泰蓝得以发展,拥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7][2]这一时期的景泰蓝多以浅蓝釉为底色,色彩丰富,装饰纹样以勾莲为主,胎体厚重,品种多样,品种有瓶、盘、碗、炉、圆盒、香熏等。明朝景泰年间,景泰蓝的工艺得到了迅猛发展,并且走向成熟。[12][2]这一时期的景泰蓝纹饰的手法注重金工的处理,色彩、纹饰和胎型也更多样了。[2][7]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后,内廷设立珐琅厂,后改为珐琅作。清朝康熙年间的景泰蓝大都沿袭明朝风格,工艺制作娴熟,改变了掐丝不均、胎骨轻薄的缺陷。[2][7]清朝中期,物富民丰,烧造技术和釉料配制逐渐成熟,景泰蓝工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7][3]乾隆时期,景泰蓝的发展达到了中国历史之最,出现了手摇压丝机和大量精美的仿古景泰蓝器物。[14] 乾隆末年,由于清廷财力枯竭,宫廷景泰蓝的制作几乎绝迹。鸦片战争爆发后,景泰蓝受到西方人的青睐,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盛名。[2][14]景泰蓝技艺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流向民间,成为“燕京八绝”之一,特别是清朝灭亡后,大量宫廷艺人走向民间,景泰蓝又获得了短暂的发展。[7]1935年,中华民国北平市政秘书处编辑的《旧都略》在谈到景泰蓝起源时,援引《陶说》写道:珐琅,在过去叫“佛郎”,又叫“发郎”“发蓝”,产于“拂”。[15]新中国成立之初,景泰蓝工艺险些失传,195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