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鳍袋巨口鱼

巨口鱼科袋巨口鱼属动物
明鳍袋巨口鱼(学名:Photonectes albipennis),也被称为白鳍袋巨口鱼、明鳍光巨口鱼、明鳍布袋狗母,是黑巨口鱼科袋巨口鱼属的一种鱼类。该物种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西部和中部、台湾岛以及南海东海等海域。其体柔软,延长,侧扁,体中部稍高,尾柄短细。头中大,背缘平直,头长约等于头高。吻短,约为眼径之半。

形态特征

明鳍袋巨口鱼的眼中大,位于头的前上部。眼间隔稍宽凸,大于眼径。鼻孔小,位于眼上方。口大,颇斜裂,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后缘下方。上颌缝合部凹入,与下颌突起嵌合。下颌显著上弯,长于上颌。牙细小,均可后倾,两颌各具1行牙,前颌骨具8牙,较大;上颌骨约25牙,直立;下颌约具50牙,倾斜,犁骨每侧具3牙,大于颌牙,腭骨每侧具3~4行,基鳃骨具前后2群牙,每群6~8牙,分列2行。颏部具1须,长于头长,端部具椭圆形白色球状体,球状体后端具1根黑色细丝。鳃孔大,向前伸达颏须基部后方。鳃盖膜与峡部相连。无鳃耙,第一至第三鳃弓具鳃齿,第4鳃弓无鳃齿;第一鳃弓下支具6~9对。无假鳃。

发光器特征

明鳍袋巨口鱼体无鳞,具有发光器。眼后(PTO)1个,长三角形,位于眼下和眼后,其长大于眼径,鳃条部(BR)6;体侧2行,腹侧行50~53,其中胸前(IP)8,胸部腹侧(PV)29~30,腹部腹侧(VAV)13~15(最后4个位于臀鳍基上);体侧行47~50,其中胸部体侧(OV)25~26,腹部体侧(VAL)12~13,尾部(AO)10~11。此外,体侧还具40余条微小发光器横点纹,腹缘有2纵行微小发光器点纹;头部亦具许多小发光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