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风铃草

桔梗科风铃草属植物
藏南风铃草(学名:Campanula nakaoi)是桔梗科风铃草属的一种植物,分布于中国西藏(吉隆)和尼泊尔。该植物生长在海拔2800-3400米的乔松林下和乔松林缘。其根状茎细长,茎上升或直立,叶以中部最大,倒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下部叶基部渐窄成短柄,上部叶无柄,边缘疏生细齿,叶脉凹陷。花单朵顶生于主茎及分枝上,下垂,花萼筒部倒锥状,密生伸展的长硬毛或粒状腺毛,裂片钻形,花冠蓝色或蓝紫色,宽钟状,花柱长约1厘米,柱头3裂,花期为7月。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生长环境

藏南风铃草喜夏季凉爽、冬季温和的气候,喜光照充足环境,可耐半阴。风铃草对温度比较敏感,生长适温为13℃~18℃,发芽适温为20℃~22℃,冬季温度低于2℃则停止生长,茎叶开始枯黄。夏季28℃以上的高温对植株生长不利,30℃~35℃以上的高温,植株叶片会变黄脱落,甚至全株枯萎。风铃草喜干耐旱,忌水湿。因此,在雨天过多或土壤排水不良情况下生长不好,导致叶片变黄,植株细长,节间伸长,花朵变小,可通过控制浇水调节植株高度。风铃草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含丰富腐殖质、疏松透气的沙质土壤为好。基质pH值在5.5~6.2之间为宜。

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是多年生铃草增殖的最简单方法,特别是地下根茎发达的种类。由根茎上的隐芽萌发出新芽,带着根段分栽新芽,即成独立的新植株;分株繁殖的季节以春季植株返青后,新芽陆续出土有2-3片小叶时为好;生态环境优良的株丛到栽植的第3年时已十分拥挤,必须分栽,否则,株丛过密,通风不良,茎细叶小,植株到伏,开花不良,甚至遭受病虫危害。在种源稀缺的情况下,春季也可用[qiān]插法繁殖,插条极易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