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短吻海豚

哺乳纲鲸目的动物
太平洋短吻海豚(学名:Lagenorhynchus obliquidens),又名“太平洋斑纹海豚”或“钩鳍鼠海豚”,是海豚科、斑纹海豚属动物。太平洋短吻海豚体呈纺锤形,头部吻突短而扁,口较小,眼小、近圆形,体背黑色或黑灰色,腹面白色。主要以中上层小型群集性鱼类、头足类为食,夏天或者秋天进行繁殖,每胎一仔。春季多栖息在低纬度沿岸暖温水域,夏秋季多栖息于海洋深水区,太平洋海域都有分布。太平洋短吻海豚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形态特征

太平洋短吻海豚体长一般为2-2.3米,体呈纺锤形,背鳍前部体粗圆,自肛门往后体急剧变细。头部吻突短而扁,背面自吻基部向后平缓升起,吻突与额部界线明显。口较小,上下颌近等长,两颌每侧各有齿30-35枚。眼小,近圆形,位于口角稍后上方。尾柄上下方有明显的棱状皮脊。背鳍高大呈镰状,位于体背中部稍偏前,高约为体长的1/12-1/6,基部宽,前缘向后倾斜,顶角尖,后缘凹入。鳍肢中大,基部较宽,前缘弧形,外角较尖,后缘由凸出部至外角尖端凹入。尾鳍较宽大,平展成左右翼,后缘中央有1缺刻。
太平洋短吻海豚体背黑色或黑灰色,腹面白色。体侧自眼后越过鳍肢到腹面白色边缘呈灰白色区,背鳍基下侧至尾基之间的体侧也呈灰白色区,其前部似两齿叉形,余部为浅黑灰色。头和上颔黑色。下颌仅唇部黑色,其余部分白色。从口角至鳍肢前缘并越过鳍肢经体侧下方达肛门间有1条黑色带,该带为腹部白色区与体侧灰白色区的分界线。背鳍前缘小部分黑色或黑灰色,余部近似灰白色。鳍肢和尾鳍的上下面均黑色或黑灰色。
太平洋短吻海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