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量

黄量
黄量(1920年5月22日-2013年11月21日)是一位出生于上海的有机化学家和药物化学家。她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并在1942年进入上海生化药厂工作。1946年,黄量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并在1949年获得康奈尔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她在美国多所大学的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1956年,黄量回到中国并进入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工作。1958年,她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并在1960年担任药物合成室主任。黄量一直致力于抗高血压、抗肿瘤、抗病毒、计划生育等药物和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她的主要成果包括降压灵、光活棉酚三尖杉酯碱维胺酯等。黄量在发展中国的药物化学及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她于1998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并于2012年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科技大会“终身成就奖”。2013年11月21日,黄量在美国逝世,享年93岁。

生平介绍

1944年,先后在上海医学院、重庆大学和中央工业试验所任化学助教,并从事研究工作。1946年,由原圣约翰大学化学系主任泰勒(Taykor)教授推荐,赴美国康乃尔(Cornekk)大学深造,1949年,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此后,她先后在美国帕令木耳(BrynMawr)大学(1949—1950)、康乃尔大学(1950—1952)、韦恩(Wayne)大学(1952—1954)和衣阿华(I0wa)州立大学(1954—1956)的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在这些实验室里,她和著名化学家如勃郎奎斯脱(Bkomquest)、杰拉西(Djerassi)、温格(Wenkert)等合作,发表论文10篇。她经常思念祖国,更时刻关心新中国的建设和成就。1956年,她放弃从事的研究工作和优裕生活,谢绝教授和朋友们的挽留,毅然和丈夫刘金旭(畜牧营养学博士)及四岁的女儿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
1957年,黄量到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学系任副研究员。她带领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设备简陋的条件下开始了新药研究,并千方百计为改变善科研条件而努力。1958年,在药物学系基础上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黄量任研究员,并于1960—1983年,任药物合成室主任。
30多年来,黄量担任过多项新药研究课题的负责人。她的专业是有机化学,对药物的有关知识并不熟悉。为了工作需要,她刻苦钻研,仔细阅读有关病理、药理、生化和免疫等方面的书籍,逐渐掌握了这些知识,并熟练地运用于研究工作中。她亲自参加药物的临床试用,倾听医生和病人的要求,来丰富自己的思路。她领导和参加的研究工作,有抗肿瘤、抗病毒、甾体激素和计划生育等药物,获得了多项成果。其中海南粗榧抗癌成分的研究、维胺酯皮肤病的应用、抗绦虫药鹤草酚等项目获国家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抗癌药N甲[xiān]溶肉瘤素、降压药萝芙木以及由海可吉宁(hecogenin)合成丛-去氢皮质[tóng]乙酸酯等获1978年科学大会奖。由于她工作努力,成绩显著,1959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从1978年起,黄量连续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2年和1986年被选为中国化学会第21、22届常务理事。1985年,被聘为北京医科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7年,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药学行业评审委员。她还是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全国肿瘤防治研究领导小组顾问及全国计划生育科技专题委员会顾问,发展中国家国际化学委员会(IOCD)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