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

世界大国语言之一
德语(德:Deutsch,英:German language)是印欧语系中的一种语言,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1]
德语最早出现在公元7世纪的古法兰克语中,意为“属于本部落的”。[1]公元前3世纪,日耳曼人分布在三个方向,形成了三大日耳曼语支。德语由西日耳曼语支中的莱茵威悉河易北河诸部落方言发展而来。[1]在公元5-7世纪,在与非日耳曼部落的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日耳曼人的语言发生了变化,与其它日耳曼语言有所区别。[1]这一变化被称为“第二次辅音音变”或“高地德语辅音音变”。[1]11世纪中至13世纪中叶,德意志帝国中央权力强大,地方割据势力受到抑制,民族气氛高昂,实现帝国政治、文化统一。[1]这是德语文学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时期。1350至1650年,早期标准德语在图林根州萨克森州以及以东的捷克波兰部分地区发展。[1]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德国启蒙运动和古典时期的诗人通过他们的文学创作使标准德语提高到一个很高的水平。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大业,这进一步推动了德语语言的统一及规范化进程。[1]
根据欧洲语言管理中心2015年的数据,全球使用德语的人数和德语学习者总数将近1.77亿人,其中母语使用者约9500万,作为第二语言的使用者约1200万,外语学习者高达七千万。德语是世界上最常被学习的外语之一。[1]德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排名第六的语言,全球约有3.01%的人口使用德语。作为欧盟内部的母语之一,德语也是使用最广泛的欧洲语言之一。[2]德语方言众多,包括高地德语和低地德语两大分支,各自包含多种方言。这些方言在词汇和语法上都存在差异,导致彼此之间难以通话。高地德语主要分布在阿尔卑斯山德国南部山区,而标准德语则被视为高地德语的代表。低地德语主要分布在德国北部沿岸地区,通常分为东低地德语、低地萨克森语和低地法兰克语三个体系 。[3][1]

名称由来

“德语”(deutsch)一词最早于公元7世纪以古法兰克语“theudisc”的形式出现,原意为“属于本部落的”。当时,法兰克族与罗马族同属于法兰克帝国,为了区别于罗马族所使用的语言,法兰克族人便用“theudisc”来称谓本族语言。公元8世纪,法兰克帝国先后兼并了图林根、阿雷曼尼、巴伐利亚萨克森等日耳曼大部落。卡尔大帝统治时期(768—814),“theudisc”成为法兰克帝国内所有日耳曼部落方言的官方名称。814年卡尔大帝驾崩‚法兰克帝国分裂成东、中、西三个王国。东法兰克王国是后来德意志国家的前身,它包括了原帝国内所有日耳曼部落,“德语”一词便成为东王国所有部落方言的总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