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除虫菊酯

多用于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杀虫剂
拟除虫菊[zhǐ](Pyrethroids)是一类具有高效、广谱、低毒和能生物降解等特性重要的合成杀虫剂。20世纪60年代后期,特别是70年代,人们大力发展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尤其是1973年开发成功了第一个对日光稳定的拟除虫菊酯苯醚菊酯,克服了它对光和空气不稳定的不足之处。[1]

简介

1949年,美国的M.S.谢克特等合成了第一个商品化的类似物丙烯菊酯。在50~60年代,又有一些类似化合物陆续研制成功,通称为合成拟除虫菊酯。这些早期品种与天然除虫菊酯一样,在光照下易分解失效,仅适用于室内条件下防治害虫。许多科学家为此进行了长期研究,以弄清分子结构中易被光分解的不稳定部位,其中包括英国化学家M.埃利奥特领导的小组。70年代初,他们在结构改变中取得突破性的成功,合成了第一个适用于农林害虫防治的光稳定性品种氯菊酯。此后不断出现许多光稳定性品种,被称为第二代拟除虫菊酯,其中还包括了不含三元环的氰戊菊酯[qíng wù jú zhǐ]。80年代以来,结构改变的研究仍在深入,并有了新的进展。例如结构中引入[]原子的品种兼具杀螨效能,又如把酯键改为醚键后,可大大降低对鱼的毒性等。

特点

拟除虫菊酯是一类能防治多种害虫的广谱杀虫剂,其杀虫毒力比老一代杀虫剂如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提高10~100倍。拟除虫菊酯对昆虫具有强烈的触杀作用,有些品种兼具胃毒或熏蒸作用,但都没有内吸作用。其作用机理是扰乱昆虫神经的正常生理,使之由兴奋、痉挛到麻痹而死亡。拟除虫菊酯因用量小、使用浓度低,故对人畜较安全,对环境的污染很小。其缺点主要是对鱼毒性高,对某些益虫也有伤害,长期重复使用也会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