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恩

清朝顺治时期状元
孙承恩(1619年—1659年),原名曙,字扶桑,出生于江南常熟(今江苏张家港市凤凰镇恬庄)。[1]清朝顺治时期状元,著有《映雪山居集》。[3]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卒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清顺治十五年(1658)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2]
孙承恩自幼好学。为诸生时,即以文才著称多里。顺治十一年(1654年),孙承思以太学生身。份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第一名解元。他的文章清新转,各位主考官员都很赏识,自叹不如。次年,孙承恩参加会试,考中副榜。他回到家后,闭门谢客。顺治十四年(1657年),其弟孙旸卷入“科场案”,本来被判死利,后遇大救,改为流放辽宁尚阳堡。孙承恩用知消息后,曾多方奔走,设法相救。时值会试,他本想放弃会试,经朋友劝慰才入科场,意外高中状元。孙承恩中状元后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4][5]

人物生平

孙承恩生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以太学生资格参加顺天府应试,居首荐。1655年参加会试,中副榜;后经执友劝督参加戊戌科(1658年)南宫试,并中魁状元及第。孙承恩曾多次被顺治皇帝叫到宫中,咨询政事,商议要事。顺治十六年(1659年)初夏,随顺治帝至南海子,赐骑御名马,结果马怕生疾驰,承恩受惊受寒,又误投医药,不数日而卒。葬于河阳山麓

人物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