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传佛教格鲁派

青海藏传佛教格鲁派
青海藏传佛教格鲁派是藏传佛教诸多教派中形成时间最晚的一派,创始人是宗喀巴·洛桑扎巴。“格鲁”意为“善规”,因该派主张僧人应严守戒律和注重修学次第而得名。[1]
公元15世纪初,宗喀巴大师面对藏传佛教的“颓废萎靡之相”,决心清除颓风,拨乱反正,肃清秽行。宗喀巴不仅是宗教教义方面的改革家,在改革藏传佛教寺院教育方面也颇有建树。他将寺院的学经组织和经济组织分开,建立了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比较完备的学经制度。[1]
随着青海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发展到了高峰,大大小小的寺院星罗棋布,遍布整个藏族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内的学经机构,是藏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一个庞大教育系统。随着“政教合一”制度的确立,藏传佛教寺院凭借宗教和政治上的双重权威,控制了藏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寺院教育成为当时重要的教育形式。[1]
此外,青海藏传佛教格鲁派倡导的严守戒律,是吸取了印度佛教衰亡的历史教训,对挽救藏传佛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缓和了僧俗矛盾和社会矛盾。格鲁派改变以往各教派的排他主义倾向,广泛联系各教派和各地封建领主阶级,同时还和蒙古族汉族满族及其他民族的统治阶级建立联系。格鲁派建立和加强了寺院的组织制度与学经制度,使寺院相对独立于世俗社会并享受种种特权,对格鲁派的寺院集团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的发展极为有利,从而使格鲁派寺院集团上层人物成为西藏社会的统治阶级。[1][2]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