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

红军战略转移行动
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2][3]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因博古、李德等人指挥失误,红军苦战一年未能取胜。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围追堵截,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启长征征程。[2][4][5]长征过程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6]红军英勇奋战,其间途经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7]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8][9]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至甘肃会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三大主力会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10]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争取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迎来了新的曙光,开辟了光明前景。[11]

历史背景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展开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受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秦邦宪)及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德国共产党党员奥托·布劳恩)指挥失误影响,红军先采取冒险进攻战略,后转为保守防御,导致战事接连失利,苏区版图持续萎缩。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广昌与国民党军决战中遭受重创,局势危急。为缓解中央苏区压力,7月中革军委分令红7军团组建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闽浙皖赣,红6军团湘赣苏区西征至湘中开展游击战,试图调动国民党“围剿”军力,但未能奏效。10月初,国民党军攻占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回旋空间尽失,在苏区内粉碎“围剿”已无可能,被迫实施战略转移,开启长征。[4]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