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

近代中国政治人物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原名蒋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2]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及军事人物,国民党特级上将[11]相继任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北伐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总裁和中华民国总统。[12]
蒋介石出身于经营盐铺的家庭,父亲早逝,之后母亲独自抚养蒋介石长大。蒋介石先在私塾读书,后入奉化凤麓学堂等学校接受新式教育。《辛丑条约》之后,蒋介石决心出国学习。蒋介石在日本结识陈其美,后参与反清革命和倒袁战争。陈炯明发动叛乱时,蒋介石参加护法,受孙中山赏识,被任命为大本营参谋长,并派往苏联考察。1924年被孙中山任命建立黄埔军校,并担任校长。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身居国民党要职,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和军人部长职务,后任中央常委会主席。1926年,蒋介石第一次北伐,取得胜利。胜利后蒋介石反对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密令实行“清党”活动,杀害了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实行国民党一党政治和独裁专制,[13]后因孙传芳反攻,蒋介石战败被声讨下野,同年12月,同宋美龄结婚。次年1月,蒋介石复职后发动第二次北伐战争取得胜利,实现了统一中国大业[14]后因裁军建设与阎锡山冯玉祥等人发生中原大战中原大战胜利后,蒋介石开始围剿共产党,三次围剿均以失败告终。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因对日本侵略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国策第二次下野。一·二八”事变后蒋介石重新任职,继续实行“剿共”,迫使红军远征。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联共抗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蒋介石连续接见英、美、法、德国的驻华使节,期望和平解决战争,并实行战时统制经济政策,以应对突发的战局。[15]日本袭击珍珠港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随美、英、加拿大等国对日宣战,1943年11月,蒋介石与罗斯福(Franklin Roosevlt)、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共同签署了《开罗宣言》。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兵败后退居台湾。蒋介石在台湾对国民党进行了改造,[16]实行了一系列经济、土地改革政策,[17]并整改了军队[18]。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北逝世。[19]
蒋介石建立南京政府后,在政治方面实行国民党一党政治,并实行将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的独裁专制,国家统一和独立问题上,蒋介石强调以“剿共”为前提的内外的政策,[13]在台湾则改造国民党,对国民党进行了人事和权利结构上的重新组合。[20]在经济方面,蒋介石在抗战时期,实行战时统制经济政策,控制粮食、金融、货币,以保证军费支出。[21]蒋介石在台湾则对土地、货币进行了改革。[17]在外交方面,蒋介石形成了以“人身外交”为主要特征的中国战时元首外交特征,[22]并在抗战前期对日本实行妥协退让的外交政策,后随着战争发展,则转变为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并寻求其他国家能出面制止日本侵华战争,退居台湾后,蒋介石在外交上寻求美国庇护[23]在军事方面,蒋介石领导的北伐战争,并取得胜利,完成了初步统一中国的大业,[14]蒋介石在台湾对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改革,整顿军纪,严加训练,还效仿美式建制。[24]蒋介石一生著作甚多,有《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5]西安半月记》[6]中国之命运[7]《蒋“总统”言论汇编》等。[4]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