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礼

古代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
在中国,茶与婚姻有着密切联系,早在明朝时就有“订亲茶”的记载。清代人福格在《听雨丛谈》卷八中说:“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满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1]
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曰:“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茶礼成为了男女之间确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男子向女子求聘茶礼,称“下茶”,而女方受聘茶礼,则称“食茶”。[2]
茶在民间婚俗中历来是“纯洁、坚定、多子多福”的象征。在婚礼中用茶为礼的风俗,也普遍流行于各民族。蒙古族订婚,说亲都要带茶叶表示爱情珍贵。回族、满哈萨克族订婚时,男方给女方的礼品都是茶叶。回族称定婚为“定茶”,“吃喜茶”,满族称“下大茶”。如今,我国许多农村仍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等。[3]

基本含义

chá l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