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壮族马骨胡艺术-抖音百科
马骨胡,又称“骨胡”,是壮族的传统弦鸣乐器,属于擦弦类。在壮语中被称为“冉督”,意为“骨头胡”,同时也被称为“冉列”和“冉森”,其中“列”和“森”均为壮语词汇,分别表示“体小音高”。[1]马骨胡因其琴筒采用马骨制成而得名,具有外形美观、琴声悠扬清脆等特点。在壮族的文化生活中,马骨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壮剧表演中更是不可或缺的主要伴奏乐器。马骨胡艺术主要流行于广西西部大部分壮族聚居区以及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2] 形状特征
马骨胡的琴筒是由马的后腿骨制成,因此在音质和音色方面与其他拉弦乐器相比具有显著差异。马骨胡的定弦方法在中国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中较为特殊,其定弦法形成的自然多声部效果使得音响更加丰富饱满。此外,马骨胡在演奏技巧上也有其特点,包括擅长演奏分弓与短弓结合的弓法,强调反弓演奏,以及运用多种装饰性指法增加演奏的韵味。[3] 发展历史
马骨胡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奚琴时期,约公元10世纪。在壮族的文化发展中,马骨胡不仅是壮剧的重要伴奏乐器,也是壮族八音合奏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